以服从诠释教育初心
1991年金秋,杜华荣从蒲圻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凤凰山办事处最偏远的木仑岭小学任教。彼时的木仑岭小学地处深山,教室是土坯房,窗户漏风,冬天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他没有退缩,而是亲手糊窗户、修桌椅,甚至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买煤,在教室里生起炉子,为孩子们带来温暖的学习空间。
七年间,他辗转于木仑岭、七里冲、山洪山等教学点,每周徒步几十里山路家访。在七里冲小学任教时,班上有一名留守儿童小娟,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性格孤僻,成绩落后。杜华荣连续三个月每晚去她家辅导功课,还特意带来自家种的橘子,用温情打开孩子的心扉。渐渐地,小娟变得开朗起来,成绩稳步提升,最终顺利考入镇里的初中。小娟的奶奶逢人便感慨:“杜老师比亲爹娘还上心!”
1998年调入城区后,杜华荣两次主动请缨支教。2001年,他在车埠镇枫桥小学支教期间,发现许多学生因基础薄弱而对数学失去兴趣,便利用周末开设“趣味数学班”,用扑克牌教算术,用竹棍演示几何,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2020年,年近五旬的他再次奔赴蒲圻第二小学支教。面对亲友的不解,他坚定地说:“薄弱学校的孩子更需要好老师。”
展开剩余72%以幽默课堂点燃思维火花
杜华荣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为什么分数要‘约分’?就像我们吃包子,太大口会噎着,分成小块才香嘛!”他善于将生活中的场景融入教学,让学生轻松理解抽象概念。教学“圆的周长”时,他带着学生滚铁环比赛;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他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教室瞬间变成“养殖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之外,他对教研同样执着。他创设的“错题漫画本”让学生用漫画记录错题,既巩固知识又激发创意。年轻教师小王回忆道:“杜老师为了帮我准备公开课,连续一周陪我磨课到晚上十点,连板书上的每个标点都反复推敲。”他撰写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尝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等论文多次获得市级一等奖,开发的“数学游戏化教学”模式也在全校推广。
以家访架起家校“连心桥”
34年来,杜华荣的家访笔记本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在枫桥小学支教期间,他发现学生小林总是不交作业,经过家访得知其父亲卧病在床,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第二天,他就送来新书包和台灯,并坚持每天放学后留校一小时陪小林写作业。两年后,这个曾经数学只考30分的孩子,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
2018年寒冬,他顶着大雪前往留守儿童小宇家家访,发现孩子蜷缩在灶台边写作业——家里唯一的灯泡坏了。他当即买来节能灯安装好,临走时还在米缸下悄悄塞了500元钱。这样的故事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数不胜数,家长们都说:“杜老师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学生!”
与人为善,润物无声
在同事眼中,杜华荣的抽屉就像一个“百宝箱”:有给低血糖学生准备的糖果,为雨天忘带伞的孩子备的雨衣,还有他亲手整理的一摞摞习题卡——都是为学困生量身定制的。新教师小张第一次上公开课前紧张不已,杜华荣看出他的不安,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想象台下都是大白菜。”小张顿时放松下来,压力顿时也消了大半。
每天课间操时间,学生们总能看到杜老师和他们一起跳绳、打乒乓球,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真谛。
初心如磐,步履不停
如今53岁的杜华荣,依然保持着清晨六点到校的习惯。去年冬天,他高烧39度仍坚持上完课才去医院。护士发现他口袋里还揣着一支红色水芯笔,竟然忘了盖笔盖,红色墨水浸湿了上衣口袋。护士调侃道:“杜老师,我帮你治病,你帮我批改‘作业’来了!”
去年教师节,已经上大学的小娟寄来贺卡:“您当年说的‘读书是走出大山的路’,我永远记得。”杜华荣把这张卡片小心收进抽屉——那里珍藏着他最骄傲的“成绩单”:34年来,他带过的学生中有17人成为教师,其中11人回到了乡村学校。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站在讲台上的杜华荣笑容依旧,黑板上的粉笔字迹清隽有力,正如他三十四年未改的教育初心。他用一生践行着“以服从诠释教育初心,以爱心点燃希望之光”的信念,春风化雨,匠心育人,静待每一朵花悄然绽放。
图文/胡勤华 徐先进 编辑/李潮
发布于:湖北省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正规配资开户-西安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