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古美居民耿永昌从家里出发,5分钟便来到工作地点——闵行古美城市家具创意设计园区三楼。作为闵行区绘美青春社区服务中心新招聘的应届研究生,99年出生的他在古美社区开启了自己的设计师职业之路。
在这幸福的生活圈里,城市角落成了他寻找灵感的素材,他在细节中发现设计的需要,比如:当夏季来临,树荫下的座椅往往一椅难求,一些金属材质的座椅在午后变得“烫屁股”,老人常抱怨某些椅子“中看不中用”……
今年暑假,带着这些问题,他和古美一群高中生一起开启“放大镜下的小区公众设施”调研,一场关于“社区公共空间叙事”的青春对话就此展开。
今年6月,平吉三村居委会开展了“小小城市家具设计师”美荟空间社区微更新行动,面向社区青少年招募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公众座椅的设计和改造。6名来自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报名参与,他们带着好奇心走进社区,用素描本勾勒设计草图,学着用电脑软件将平面创意变成三维实物。
趁着暑假,耿永昌带着弟弟妹妹们在小区里兜了一圈,量一量座椅的高度,坐下来试试看舒适度。在耿永昌精确到毫米的描述中,同学们发现:原来小小的座椅背后也有那么多“讲究”。
在亲自坐一坐、亲手摸一摸之后,有些设计小巧思不约而同地让大家觉得体验感不错:社区座椅与绿化是好朋友——嵌入树池、花坛的设计既遮阳,又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一些新材料在耐久性与自然质感上表现不错,艺术化的设计又为社区增添了温馨氛围。
在调研和构思初期,同学们纷纷提出雨水收集座椅、太阳能遮阳篷、智能环境监测座椅等大胆设想。“书包放哪里?”“居民们能不能并排坐?”同学们关注的新鲜视角也常常让耿永昌耳目一新。
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是设计必须要脚踏实地。有了设计初稿后,学生们回顾调研的记录和照片,重温实地考察时看到的真实场景,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使用者的真实需求。
当孩子们在软件建模中碰壁——被复杂界面困住、搞不懂3D模型的比例结构、忽略设计的可落地性时,耿永昌用“化繁为简”的方法降低门槛,让学生聚焦核心工具;通过“结对互助”营造协作氛围;更以“迭代式反馈”鼓励试错:“先建出大体模型,我们一起改进,每一步都值得肯定。”
“这个弯角能加工吗?这块板的厚度够结实吗?”一次次提问和思考架起了想象与现实的桥梁,让“落地思维”深植同学们心中。
经过多次探讨,金属座椅的隔热处理、符合人体工学的弧度设计、老旧材质的迭代更新……这些细节的改进始终围绕“人”的需求。耿永昌和同学们相信,好的公共设计不是摆设,而是能让人“愿意坐、坐得舒服、坐得安心”的生活伙伴。
更让耿永昌触动的,是同学们逐渐萌发的“主人翁意识”。当同学们为“自己设计的椅子能不能让爷爷奶奶方便坐下”而争论时,他们已不再是社区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正如耿永昌所说:“设计不只是画图,更是让人与社区产生连接的方式。”
这场设计实践,让年轻学子与设计师共同探索了公共空间的温度。当创意扎根于生活需求,座椅不再只是城市家具,而成为连接人与社区的纽带。
供稿:古轩
编辑:林心怡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正规配资开户-西安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