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今年以来,广州日报收到多起关于震楼器扰民的报料,4月广州日报报道的“7楼8楼闹矛盾,7楼装震楼器报复,9楼住户‘躺枪’”一事更引发全国热议。近期记者再度接到报料,海珠区某小区有住户称已持续一个月遭遇震楼器困扰。
为何震楼器扰民屡禁不止?记者就其销售和相关民事调解诉讼等情况采访了海珠区人民法院。2023年,该院曾率先提起司法建议,建议电商平台对出售以非法制造噪声为目的的震楼器等设备的网店采取清理、警示、下架、关停等措施,并屏蔽相关关键词,得到某平台高度重视。
那么,从生产、销售、购买、举证的全链条来看,如何进一步化解因震楼器引发的邻里纠纷?
有商家将乒乓球连接至敲击设备上,贴在天花板上制造噪声。
“震楼反击”网络热议
部分网购平台未屏蔽关键词
记者在各大网络平台就震楼器进行搜索,在淘宝搜索“震楼”“反击”“报复楼下”等关键词时,平台均会自动进行屏蔽,并跳转至“绿网计划”,提醒消费者守公序,遵良俗;在京东搜索类似关键词则显示“无相关商品”;而在美团,平台同样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了屏蔽。
有人购买橡胶锤敲击墙面制造噪声。
但当记者在小红书平台上输入“震楼”“邻居和谐神器”等关键词时,赫然出现不少介绍“震楼”设备的帖子,如电动款乒乓球、远程骨传导音响甚至橡胶锤等,评论区甚至还出现一些报复言论;在拼多多平台上,对于类似关键词并未进行屏蔽处理,搜索时会弹出多款类型各异、价格区间在3.33元~200元之间的噪声制造设备。
放眼社交平台,因邻里噪声纠纷进行“震楼器反击”,或因不堪震楼器滋扰寻求解决办法的帖子屡见不鲜,网友纷纷热议留言,甚至还有网友分享自己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震楼器”的方法。
生产销售何以难禁
产品概念不清影响监管辨认
早在2023年,海珠区人民法院就曾提起禁售震楼器的司法建议,但为何网络平台对于相关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依然难以禁止?对此,该院海珠湿地人民法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彭峻峰表示,难点在于“震楼器”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产品概念,之所以“难禁”,一方面是商家不断变换产品关键词,关于“震楼器”的司法治理也会逐渐出现漏洞;另一方面,类似蓝牙音箱之类的一些日常用品也可能产生类似的噪声效果,因此针对此类设备在辨认、监管上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我们希望平台进一步强化监管,继续扩展关键词检索和屏蔽范围,对有关店铺的相关商品进行下架处理。同时,以噪制噪不可取,不当使用震楼器产品将受到否定性法律评价,希望民众依法理性维权。”彭峻峰呼吁。
有人将蓝牙音箱摆在天花板附近制造噪声。
据了解,目前对此类关键词进行屏蔽处理的技术难度并不大,如何在监管和辨认上进一步完善,则需要市场监管机构给予更明晰的实施细则指引。
“震楼器扰民”诉讼偏少
取证、噪声限值标准成难题
震楼器相关话题屡上热搜,引发强烈共鸣。但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震楼器”进行搜索的相关案件只有118件。记者分析发现,此类案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案件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二是案件数量近五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或许与市民维权意识增强有关。
而在海珠区人民法院,2022年至今该院立案受理的与震楼器相关的案件仅为3例,在相邻噪声污染侵权案件中的比例偏少,但院方表示,案件受理数量和现实中存在的情况往往也存在差距。
那么,为何在现实生活中震楼器相关纠纷屡见不鲜,却又很少进入司法程序?记者采访了沙园街道社区法律顾问黎斌律师。黎斌表示,尽管震楼器相关纠纷不少,但由于其噪声来源取证难,以及噪声限值的规制等,市民采取法律诉讼方式来进行维权较难。
以黎斌所在街道出现的一场纠纷为例:市民王先生透露,从2018年12月起他就发现其居住的302房中总听到古怪的叫声,每天从早到晚不间断重复。经多方调查发现,制造噪声的是102房的李先生,他与邻居赵先生针对雨棚遮光等问题产生纠纷,遂制造噪声报复。但赵先生听力较差,噪声并未影响他,反而殃及其他邻居。
经海珠区生态环境局监测,由于该噪声并未达到噪声限值标准,故在当时无法予以处罚。对此,海珠区人民法院发出全省首份噪声诉前禁止令,最终促使当事人自动拆除噪声扰民设备,妥善化解了这场邻里纠纷。
彭峻峰告诉记者,噪声污染侵权案审理过程中存在几大难点:一是难以固定证据,二是难以鉴定噪声音量大小、振动强度和声源等,三是难以甄别侵权主体。“因此,噪声扰民侵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化解。”
法官建议
关注低频噪声 完善认定标准
针对震楼器“立案难”“维权难”,海珠区人民法院的李涵一法官表示,噪声污染侵权案具有偶发性、瞬时性,且溯源难度大。“如果当事人没有留存相关证据,法院审理会存在很多困难。”
李涵一建议,当事人在遭遇噪声尤其是震楼器干扰时,首先应通过录音录像留存相关证据;其次,要保留维权材料,包括与邻居的聊天记录、报警记录甚至就医记录等;同时可寻求居委会、街道等第三方见证,并由执法部门记录处置纠纷的过程,以便法院后期调取和认定相关事实。
李涵一还表示,她在案件处理中发现,震楼器的使用多是邻里之间存在背后矛盾的结果。“因此,若能提前介入化解邻里日常矛盾纠纷,或许是从源头治理震楼器扰民纠纷的有效办法。”
“目前我们对于噪声是否‘超标’的认定标准主要在于分贝限值,但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的噪声还包括很多低频噪声,如空调的嗡嗡声、持续发出的噪声等。针对此类噪声,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认定标准,并由有鉴定资质的机构进行鉴定。”彭峻峰建议,有关司法行政部门可培育更多参与噪声污染鉴定的机构,以便给法院提供裁判参考。
恶意制造噪声或被拘留罚款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噪声类的相关投诉也不断增加。为了创建更加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我国在司法和立法上也在逐渐加大对故意产生、恶意制造噪声行为的打击力度。记者了解到,2025年是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第三年,而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也在今年亮相,其中第二编第七分编为噪声污染防治,并设置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专章。
此外,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加大了对噪声污染的打击力度,其中提到,违规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经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有关部门依法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继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以往针对恶意制造噪声且拒不改正的,通常只能对其进行警告,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而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加入了拘留及加大罚款金额的措施,这也反映了司法和立法对噪声的容忍度在降低,打击力度在强化。
杜绝“以噪制噪”尚须各方合力
●邻里有噪声纠纷先友好协商,协商无果可求助物管、社区居委会调解;
●监管部门持续打击震楼器生产厂家,同时关注低频噪声危害,完善噪声认定标准;
●街道、社区加强法规宣传,引导公众合法反映诉求,及时介入调解,将矛盾消解在源头;
●电商平台应动态扩大关键词范围,对销售相关“震楼器”设备的店铺作下架、关停处理;
●社交平台应对发帖煽动网友报复情绪、分享各类“震楼器”的博主进行删帖提醒。
嗨牛配资-嗨牛配资官网-正规配资开户-西安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